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李氏陶埙在德州学院的传承教学研究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从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无音孔埙、1音孔埙,发展至商代,埙已能演奏完整的七声音阶及部分半音,此时期可以说是埙的高水平发展阶段。周代八音分类法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古代
从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无音孔埙、1音孔埙,发展至商代,埙已能演奏完整的七声音阶及部分半音,此时期可以说是埙的高水平发展阶段。周代八音分类法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古代器乐艺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成熟的阶段,埙是其中“土”类的代表性乐器,它以其独特的音色和艺术表现力令“金石以同恭”,由此可见古人对埙的重视,并将其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宫廷乐队和房中乐中的重要乐器。殷代五音孔埙的产生使埙发展到非常成熟的时期,但之后发展缓慢,直至汉代才出现了六音孔陶埙。
山东德州李氏家族制作的陶埙也是由五音孔埙(图1.2.3)作为开端,发展至现在常用的十音孔。
图1:李雨村制作的五音孔埙正面图
图2:李雨村制作的五音孔埙背面图
图3:李雨村制作的五音孔埙反面图
■李氏陶埙的家族传承
德州古埙制作技艺是流传于德州地区的一项传统手工技艺,距今已有100余年历史,创始人为德州市西郊五里庄人李雨村(1885-1951)。德州古埙音色纯正浑厚,外观古朴。
技艺的第二代、第三代传人分别为李雨村的儿子李孟才和孙子李钟汾,李钟汾于2008年11月被评为“德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于2011年4月被评为“山东省文化行业高技能人才”。
2016年1月,德州学院举办了“德州李氏陶埙制作技艺传承仪式”,李钟汾先生收音乐学院青年教师徐琦博士为徒,之后徐琦于2017年10月获德州市文广新局颁发的“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李氏陶埙在德州学院的传承
(一)课程的设置
自2010年开始,德州学院开始邀请李钟汾到德州学院音乐学院举办陶埙制作工艺讲座,并设置陶埙课题研究小组学习制作陶埙。至2011年申请山东省艺术科学“十二五”重点学科“地域音乐文化”项目获得成功,音乐学院成立了鲁北地域音乐文化研究中心。2012年音乐学院开设了《陶埙演奏与制作》课程(试行),特聘李钟汾授课。选课第一批学生共十人,他们在德州学院“德之韵”民族管弦乐团中担任了埙声部的演奏任务,并且在山东卫视录制《话说运河》节目时,成功录制演奏了该栏目的主题曲。之后,选课学生制成陶埙成品五个,烧制后a调陶埙四个,F调陶埙一个。
李钟汾授课的《陶埙演奏与制作》课程于2013年正式纳入音乐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第二届、第三届陶埙制作课程作为大一新生的选修科目,共计报名选修20余人。课程的演奏部分按照教学大纲逐步完成,由简到繁。考试曲目亦有规定,合理的考试方式和评分标准保证了教学的更好实施。2014年10月山东卫视《齐鲁先锋》栏目专门对李氏陶埙在音乐学院的开设情况进行了报导,并给予了极高评价。
德州学院音乐学院2015级学生共有35人选修了陶埙制作与演奏课程,但由于李钟汾年事已高且行动不便,课程教学工作转由音乐学院青年教师徐琦博士担当。为了德州古埙制作技艺的优秀传承,同时也是为了促进陶埙专业学科的良好发展,在征得李钟汾先生的同意后,德州学院于2016年1月举办了“德州德州古埙制作技艺传承仪式”,由徐琦敬拜省级非遗项目“德州古埙制作技艺”传承人李钟汾为师。
图4:德州学院陶埙工作室保存师生制作的陶埙
(二)社会服务与传承
自2015年至今,德州学院《陶埙演奏与制作》课程负责人徐琦曾多次带领学生举办演奏音乐会及相关知识讲座,如:中国音乐史实践课音乐会;德州市第十四届社会科学普及周——德州学院走进天衢中心小学陶埙知识讲座(图4);德州学院服务地方系列活动暨非遗进校园走进乐陵化楼镇中小学陶埙讲座;德州学院服务地方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系列知识讲座——走进德州学院附属小学、走进德州九中、走进德州十中等等。
图5:笔者主讲的陶埙专业知识讲座
系列陶埙文化普及、传承项目的举办不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具有积极意义,也对中国传统乐器所蕴涵的音乐文化发掘和继承具有宝贵的意义。
(三)保护研究与记录
2001年,德州学院音乐学院承担了山东省文化科学重点课题《德州地域音乐文化研究》,“李氏陶埙传承与保护”等相关的课题和活动已在研究和实施之中。
音乐学院段文教授的《陶埙兴衰原因及建国后的新发展》一文中提到了德州古埙制作技艺,介绍了此技艺在德州李氏家族中的传承脉络,并梳理出传古埙制作技艺在德州李氏家族传承下的新发展。徐琦博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高校的传承——以“德州德州古埙制作技艺”为例》一文更新了古埙制作技艺的传承人脉络,介绍了此技艺在高校课堂中的传承情况,并记录了高校师生制作完成古埙的数量及规格,以及古埙运用到高校实践教学中取得的成果。
相关课题的开展对德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研究都产生积极的作用,得到了学校及当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四)与企业及职业院校的合作
近年,德州学院为了促进师生陶埙制作技艺的提高,先后与“德州梁子黑陶文化有限公司”“宁津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签署了合作协议。“德州梁子黑陶文化有限公司”拥有数名“拉坯”“硬刻”方面专业技师,“宁津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陶瓷设计与制作技术》课程也有专业陶埙制作教师授课。这都将为德州学院埙专业课程的进一步专业化、系统化提供宝贵经验,同时也为师生提供了实践机会。
■传承发展建议
依托“李氏陶埙”的《陶埙演奏与制作》的课程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外聘专家、制作设备等。这些要素的有无以及完善程度都会影响课程的发展,影响到李氏陶埙的传承与发展。
在笔者看来,在高校传承非遗的过程中,教师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教师的高水平专业素养,以及教师对陶埙事业的热情,对李氏陶埙的发展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其次,可尝试产学研结合的运作模式。通过陶埙制作体验及专场音乐会等教学手段,将专业院校学生及演奏家与社会埙乐艺术爱好者汇聚在一起,促进相互间的交流及进步。同时也为陶埙相关的演奏、教学、制作、作品研究、学术研究等提供了机会。
再次,与企业及职业院校的合作也许设立长效机制,完善合作流程,充分学习到对方的“技能”功效。
结语
据笔者初步了解,目前我国各大音乐院校只有厦门大学音乐系与德州学院音乐学院开设有陶埙相关专业课程。其中厦门大学自2016年起招收埙(含陶笛)考生,德州学院没有具体的招生计划,而是设置有《陶埙演奏与制作》选修课程。国内其余大部分音乐院校并没有设置陶埙相关课程,只是在陶埙演奏教学和学术研究方面侧重,而把陶埙制作也列为专业课程之一的院校,只德州学院一所。
埙文化的发展需要专业的传承,而高校更应探寻更为优秀的传承模式,德州学院《陶埙演奏与制作》选修课程的设置以及厦门大学招收埙专业学生等一系列做法都可借鉴。
[1]徐琦.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高校的传承——以“德州李氏陶埙制作工艺”为例[J].北方音乐,2017(6).
从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无音孔埙、1音孔埙,发展至商代,埙已能演奏完整的七声音阶及部分半音,此时期可以说是埙的高水平发展阶段。周代八音分类法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古代器乐艺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成熟的阶段,埙是其中“土”类的代表性乐器,它以其独特的音色和艺术表现力令“金石以同恭”,由此可见古人对埙的重视,并将其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宫廷乐队和房中乐中的重要乐器。殷代五音孔埙的产生使埙发展到非常成熟的时期,但之后发展缓慢,直至汉代才出现了六音孔陶埙。山东德州李氏家族制作的陶埙也是由五音孔埙(图1.2.3)作为开端,发展至现在常用的十音孔。图1:李雨村制作的五音孔埙正面图图2:李雨村制作的五音孔埙背面图图3:李雨村制作的五音孔埙反面图■李氏陶埙的家族传承德州古埙制作技艺是流传于德州地区的一项传统手工技艺,距今已有100余年历史,创始人为德州市西郊五里庄人李雨村(1885-1951)。德州古埙音色纯正浑厚,外观古朴。技艺的第二代、第三代传人分别为李雨村的儿子李孟才和孙子李钟汾,李钟汾于2008年11月被评为“德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于2011年4月被评为“山东省文化行业高技能人才”。2016年1月,德州学院举办了“德州李氏陶埙制作技艺传承仪式”,李钟汾先生收音乐学院青年教师徐琦博士为徒,之后徐琦于2017年10月获德州市文广新局颁发的“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李氏陶埙在德州学院的传承(一)课程的设置自2010年开始,德州学院开始邀请李钟汾到德州学院音乐学院举办陶埙制作工艺讲座,并设置陶埙课题研究小组学习制作陶埙。至2011年申请山东省艺术科学“十二五”重点学科“地域音乐文化”项目获得成功,音乐学院成立了鲁北地域音乐文化研究中心。2012年音乐学院开设了《陶埙演奏与制作》课程(试行),特聘李钟汾授课。选课第一批学生共十人,他们在德州学院“德之韵”民族管弦乐团中担任了埙声部的演奏任务,并且在山东卫视录制《话说运河》节目时,成功录制演奏了该栏目的主题曲。之后,选课学生制成陶埙成品五个,烧制后a调陶埙四个,F调陶埙一个。李钟汾授课的《陶埙演奏与制作》课程于2013年正式纳入音乐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第二届、第三届陶埙制作课程作为大一新生的选修科目,共计报名选修20余人。课程的演奏部分按照教学大纲逐步完成,由简到繁。考试曲目亦有规定,合理的考试方式和评分标准保证了教学的更好实施。2014年10月山东卫视《齐鲁先锋》栏目专门对李氏陶埙在音乐学院的开设情况进行了报导,并给予了极高评价。德州学院音乐学院2015级学生共有35人选修了陶埙制作与演奏课程,但由于李钟汾年事已高且行动不便,课程教学工作转由音乐学院青年教师徐琦博士担当。为了德州古埙制作技艺的优秀传承,同时也是为了促进陶埙专业学科的良好发展,在征得李钟汾先生的同意后,德州学院于2016年1月举办了“德州德州古埙制作技艺传承仪式”,由徐琦敬拜省级非遗项目“德州古埙制作技艺”传承人李钟汾为师。图4:德州学院陶埙工作室保存师生制作的陶埙(二)社会服务与传承自2015年至今,德州学院《陶埙演奏与制作》课程负责人徐琦曾多次带领学生举办演奏音乐会及相关知识讲座,如:中国音乐史实践课音乐会;德州市第十四届社会科学普及周——德州学院走进天衢中心小学陶埙知识讲座(图4);德州学院服务地方系列活动暨非遗进校园走进乐陵化楼镇中小学陶埙讲座;德州学院服务地方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系列知识讲座——走进德州学院附属小学、走进德州九中、走进德州十中等等。图5:笔者主讲的陶埙专业知识讲座系列陶埙文化普及、传承项目的举办不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具有积极意义,也对中国传统乐器所蕴涵的音乐文化发掘和继承具有宝贵的意义。(三)保护研究与记录2001年,德州学院音乐学院承担了山东省文化科学重点课题《德州地域音乐文化研究》,“李氏陶埙传承与保护”等相关的课题和活动已在研究和实施之中。音乐学院段文教授的《陶埙兴衰原因及建国后的新发展》一文中提到了德州古埙制作技艺,介绍了此技艺在德州李氏家族中的传承脉络,并梳理出传古埙制作技艺在德州李氏家族传承下的新发展。徐琦博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高校的传承——以“德州德州古埙制作技艺”为例》一文更新了古埙制作技艺的传承人脉络,介绍了此技艺在高校课堂中的传承情况,并记录了高校师生制作完成古埙的数量及规格,以及古埙运用到高校实践教学中取得的成果。相关课题的开展对德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研究都产生积极的作用,得到了学校及当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四)与企业及职业院校的合作近年,德州学院为了促进师生陶埙制作技艺的提高,先后与“德州梁子黑陶文化有限公司”“宁津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签署了合作协议。“德州梁子黑陶文化有限公司”拥有数名“拉坯”“硬刻”方面专业技师,“宁津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陶瓷设计与制作技术》课程也有专业陶埙制作教师授课。这都将为德州学院埙专业课程的进一步专业化、系统化提供宝贵经验,同时也为师生提供了实践机会。■传承发展建议依托“李氏陶埙”的《陶埙演奏与制作》的课程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外聘专家、制作设备等。这些要素的有无以及完善程度都会影响课程的发展,影响到李氏陶埙的传承与发展。在笔者看来,在高校传承非遗的过程中,教师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教师的高水平专业素养,以及教师对陶埙事业的热情,对李氏陶埙的发展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其次,可尝试产学研结合的运作模式。通过陶埙制作体验及专场音乐会等教学手段,将专业院校学生及演奏家与社会埙乐艺术爱好者汇聚在一起,促进相互间的交流及进步。同时也为陶埙相关的演奏、教学、制作、作品研究、学术研究等提供了机会。再次,与企业及职业院校的合作也许设立长效机制,完善合作流程,充分学习到对方的“技能”功效。结语据笔者初步了解,目前我国各大音乐院校只有厦门大学音乐系与德州学院音乐学院开设有陶埙相关专业课程。其中厦门大学自2016年起招收埙(含陶笛)考生,德州学院没有具体的招生计划,而是设置有《陶埙演奏与制作》选修课程。国内其余大部分音乐院校并没有设置陶埙相关课程,只是在陶埙演奏教学和学术研究方面侧重,而把陶埙制作也列为专业课程之一的院校,只德州学院一所。埙文化的发展需要专业的传承,而高校更应探寻更为优秀的传承模式,德州学院《陶埙演奏与制作》选修课程的设置以及厦门大学招收埙专业学生等一系列做法都可借鉴。参考文献:[1]徐琦.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高校的传承——以“德州李氏陶埙制作工艺”为例[J].北方音乐,2017(6).
文章来源:《德州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dzxyxb.cn/qikandaodu/2020/0603/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