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后申遗时代的大运河德州段保护开发利用

来源:德州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8-18 17:5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014年6月,大运河申遗的成功,标志着大运河保护开发利用进入后申遗时代。2019年2月,《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印发实施,明确了大运河文化带的空间布局、目标任务和具

2014年6月,大运河申遗的成功,标志着大运河保护开发利用进入后申遗时代。2019年2月,《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印发实施,明确了大运河文化带的空间布局、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德州作为运河申遗的协同城市,被划入规划核心区。为了抓住这一重要契机,做好保护开发的文章,让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永续发展和传承,本文从德州段大运河的历史渊源;大运河的德州文化符号;德州段大运河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分段推进运河保护开发利用,凝塑历史文化符号等四个方面对后申遗时代大运河德州段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进行了探究。

一、德州段大运河的历史渊源

大运河全长近3200公里,自春秋时期起开凿并多次进行扩建与修缮,隋朝大幅开挖并贯通南北,元朝去弯取直而连接北京,距今已有2500多年,见证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是流动的历史文化遗产。

德州是大运河沿岸的重要城市。德州段大运河开凿于隋朝,元朝成为贯通南北的漕运要道,明朝和清朝初期漕运能力达到鼎盛。目前,德州段大运河长约141公里,自四女寺水利枢纽分为南运河和卫运河两条主河道,其中,至德城区第三店村为南运河,长约45公里,至夏津白庄村是卫运河,长约96公里。

从历史上看,大运河是德州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大运河奠定了古德州的地位,支撑起古德州的发展,也决定了古德州的城市格局,并推动德州由运设卫、由卫转城,逐步发展繁荣。古时的德州是黄河以北地区的咽喉之地,由于这种特殊的战略位置,所以德州历代都是重要的仓囤、码头和驻防基地。大运河漕运的发展,促进了德州商业的繁荣、城市的发展和政治地位的提升,进而影响了城市的进步与变迁。运河开通以后,德州一直是重要的漕运码头。明朝初期,设立德州卫;洪武年间,德州成为沿岸主要的漕粮仓库,带动商业快速发展。据史料记载,那时的德州“四方百货,倍于往时”。商业的繁荣,促使明朝统治者对德州进行了重新定位。永乐九年(1411年),实行州卫同城,同时召集“四方商旅”进城,由此开始从漕粮码头和军事基地向商业城市过渡,并逐步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重镇。此外,南北文化碰撞交融,也促进了德州运河文化的形成和繁荣,涌现出卢世傕、程先贞、宋弼、李源、卢见曾、田雯等一大批名人志士。康乾二帝数次南巡都在德州停留,王世贞、董其昌、钱谦益、顾炎武、郑板桥、纪晓岚等著名历史人物也多次到德州交流,留下许多关于德州的诗作,使德州成为“人文飙起”的文化高地。

清朝中后期,随着海运和铁路的发展,加上运河的淤塞,河运逐渐衰落。至1902年,德州段运河全线停航。

二、大运河的德州文化符号

古德州城因大运河而繁荣,有了大运河才有了德州城的诞生和发展。在1000多年的历史积淀下,大运河在便利交通、繁荣商业的同时,也孕育了德州特有的民情风俗,已成为德州极其鲜明的地域文化符号。其中,有三大文化符号极具特色。

(一)“仓”符号

历史上的德州作为重要的运河码头和仓囤重地,曾出现过许多仓库,如本州仓、老虎仓、将陵仓、陵州仓、德州新仓、德州卫新仓和儒学仓等,“仓”也就成为德州街巷地名的特有元素。据《德县志》记载,金政权在德州城北,即今天的北厂村,设“将陵仓”(又称“北仓”),用于储存鲁豫两省漕粮。因古时把栈房也称为“厂”,此地取名“北厂”。元代,改“将陵仓”为“陵州仓”。明朝,改“陵州仓”为“广积仓”,也称“水次仓”,之后又将其迁至城内,分为“常丰仓”和“预备仓”,德州仓楼街、常丰胡同、预备仓街由此得名。据《漕运通志》记载:“至明朝中期,德州水次仓有东仓廒29座,263间;西仓廒12座,117间。”清朝雍正时期,又新建仓廒120间,称为“德州新仓”。乾隆年间,并入“临清仓”,合称“德临仓”。这些粮仓经历代修缮、改造、使用,直至漕运停止后逐渐废弃。

明清时期,南方九省漕粮都要经过德州运到北京,因而德州也被称为“九达天衢”。“九达天衢”的牌坊是古时德州的地标性建筑,曾坐落在运河的岸边。除了这些官办的漕仓以外,德州还有许多民间兴办的义仓,主要是储存粮食应对荒年。

(二)“营”符号

为保卫粮仓安全和漕运畅通,明初在德州设卫筑城。今天“窑上”和“伙房”两个村子,就是当时筑城开窑烧砖的旧址。

文章来源:《德州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dzxyxb.cn/qikandaodu/2020/0818/368.html



上一篇:西方教会在德州区域的教育活动述论
下一篇: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德州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发

德州学院学报投稿 | 德州学院学报编辑部| 德州学院学报版面费 | 德州学院学报论文发表 | 德州学院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德州学院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